7月23日,A股三大指數早盤震蕩上行,但午后沖高回落。
截至收盤,滬指漲0.01%報3582點,盤中一度站上3600點;深證成指跌0.37%;創業板指跌0.01%。兩市全天成交1.9萬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縮量303億元,全市場超4000股下跌。
受訪人士表示,滬指未能守住3600點,主要受午后大基建權重及券商板塊沖高回落拖累。不過,整體來看,近期成交溫和放大,表明市場仍處于上升趨勢中,短期回調或為后續突破蓄力。
A股沖高回落
市場全天沖高回落,滬指3600點得而復失。截至收盤,滬指漲0.01%,深成指跌0.37%,創業板指跌0.01%。
全天成交1.9萬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縮量。市場虧錢效應明顯,共計4027只個股收跌,跌停股10只;1271只個股收漲,漲停股56只。
中芯概念、科創板做市商、高帶寬內存板塊領漲,但海工裝備、特高壓板塊跌近2%。
31個申萬一級行業板塊中,僅有8個飄紅。其中,非銀金融板塊以1.29%的漲幅領先全場,美容護理、家用電器板塊也表現不錯,嘉亨家化、潤本股份、彩虹集團、海立股份漲停。銀行、環保、綜合、計算機、交通運輸板塊微漲。
連續大漲兩天的建筑材料板塊,今日回調2.27%,但仍有韓建河山、華新水泥、西藏天路、北玻股份4只個股漲停。國防軍工、機械設備、電力設備、社會服務板塊跌幅也超過1%,博云新材、鐵建重工、永達股份、法蘭泰克、南礦集團、南方路機、中鐵工業、雪人集團等個股漲停。建筑裝飾板塊也回調,但仍有深水規院、筑博設計、設研院、中國電建、中設股份、中巖大地、時空科技7只個股漲停。
概念板塊方面,高帶寬內存、CRO、科創板做市商、華為海思、中芯概念均表現不錯。
賽馬概念跌近5%,第四代半導體、工程機械概念、虛擬電廠、裝配建筑板塊跌幅超過2%,裝配建筑、智能電網、特高壓、海工裝備、代糖概念、噪聲防治、軍民融合、建筑節能概念均收跌。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滬指今日盤中一度站上3600點卻得而復失,主要受午后大基建權重股及券商板塊沖高回落的拖累。不過,恒生指數已超越去年高點,且午后未見明顯回落。近期市場成交額逐步放大,說明有資金在陸續進場。
“今天的走勢反映出市場在關鍵阻力位附近的多空博弈加劇,部分投資者對短期獲利了結的意愿增強。從技術面看,滬指雖未能站穩3600點,但近期溫和放量表明市場仍處于上升趨勢中,短期回調或為后續突破蓄力。”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滬指今日短暫突破3600點后未能站穩,尾盤加速回調,反映出資金在關鍵點位附近的謹慎情緒?!备裆匣鹧芯繂T畢夢姌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今日市場資金交易活躍度微降,短期資金獲利了結壓力加大,導致尾盤拋壓集中釋放。從板塊表現看,非銀金融、消費防御性板塊相對抗跌,而基建、電力設備等周期股回調明顯,這與資金面變化和板塊輪動特征密切相關。
或繼續震蕩向上
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對后市依然保持期待,一是市場流動較為充裕,上漲過程中成交量在緩慢放大,表明資金不斷流入。二是人氣得到有效激活,在慢牛格局下,心態也相對平和,這有利于市場的長期走好。三是外圍干擾因素減少,邊際效應減弱。
中睿合銀研究總監揚子宜告訴記者,本周在雅下水電站開工消息的催化下,指數維系慢牛趨勢,溫和放量。上游工業品價格修復及其對應股價反彈具備持續性,而這些環節的核心企業多為指數權重股,有望進一步推升指數。
不過,畢夢姌提醒道,當前市場融資余額處于高位,若成交量持續萎縮,可能引發杠桿資金被動平倉,加劇短期波動。另外,基建等周期股的反彈高度依賴財政政策力度,若專項債發行不及預期或項目落地緩慢,板塊可能進一步調整。后續可以關注政策催化的新興產業,如稀土、人工智能、半導體。
易小斌也指出,由于短期內拉升較為急促,需注意回踩均線的風險。一是因為當前堆積了大量籌碼,壓力相應增加。二是與中短期均線的偏離度越來越大,這不利于市場長期走好,估計會回踩或高位震蕩來修復。此外,熱點的持續性存在問題,輪動過于頻繁,容易導致指數上漲但虧錢,從而影響投資者情緒。他建議投資者把重點放在科技與消費兩大主線;同時,政策催化的周期板塊也值得關注。具體擇股時,優先挑選位置低、累計漲幅小、估值合理的公司。
“上證指數的權重板塊中,目前僅銀行處于高位,其余板塊整體位置并不高,因此大盤仍有望延續震蕩向上走勢。”劉有華表示,當前呈現板塊輪動式拉升,景氣度向好的方向值得關注,但對于持續拉升偏離5日均線的板塊和個股需謹慎。
具體方向上,劉有華認為,相對低位且受益于行情轉暖的券商和互聯網金融板塊值得關注,但不要追漲;高景氣賽道如算力、創新藥、CRO仍有繼續走強預期;受益于“反內卷”政策、基本面有改善預期的光伏、鋰電等板塊也值得跟蹤。
“接下來重點把握兩條主線:科技自主與國產替代、消費復蘇與內需驅動。”劉巖提醒,目前科技板塊估值分化明顯,部分AI算力股已透支2至3年的增長預期;中報臨近,軍工、特高壓等板塊若業績不及預期,可能引發回調;消費復蘇存在結構性差異,美容護理等細分領域雖走強,但地產鏈需求回暖持續性待驗證,需規避應收賬款高企的周期股;另外,政策紅利板塊需警惕落地節奏。配置上,可將50%倉位留給消費、金融等防御性資產,科技股倉位控制在30%以內,并輔以高股息板塊和黃金ETF對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