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芯片巨頭業績爆雷。
英特爾最新披露的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凈利潤虧損高達2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億元),虧損幅度繼續擴大。受此影響,英特爾股價在周五美股盤前交易中大幅跳水,一度暴跌超8%。其在德國法蘭克福股市的股價也一度暴跌超8%。
有分析稱,英特爾還預測第三季度虧損將比預期更嚴重,進一步加重了市場對英特爾盈利前景的擔憂情緒,這是英特爾盤前股價大幅跳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英特爾還宣布了大規模裁員與支出削減計劃,在2025年年底前將員工總數從第二季度末的水平再削減超過20%,并取消在德國和波蘭的建廠項目,放緩俄亥俄州工廠的進度。
巨虧210億元
北京時間7月24日,美國老牌芯片巨頭英特爾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其中顯示,公司二季度實現營收129億美元,同比增長0.2%,高于分析師預期的118.8億美元。但公司二季度凈利潤卻虧損高達2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億元),遠高于去年同期的虧損16.1億美元,連續第六個季度錄得虧損,創下35年來最長連續虧損紀錄;第二季度調整后每股虧損0.1美元,遠低于預期的每股收益0.01美元,也低于去年同期每股收益0.02美元。
毛利率方面,英特爾第二季度經調整毛利率僅為29.7%,低于上年同期38.7%,也低于預期的36.6%,距離巔峰時期的60%以上的毛利率更是相去甚遠。
財報顯示,英特爾的芯片代工業務(Foundry)成為虧損的重災區。PC計算機收入79億美元,數據中心收入39億美元,均超預期,部分得益于PC制造商為應對潛在關稅而提前備貨。然而,芯片代工業務在貢獻 44億美元收入的同時,但錄得高達31.7億美元的經營虧損。
業績展望方面,英特爾預計第三季度營收126億美元至136億美元,其中值低于市場預估126.4億美元。依照一般公認會計準則(GAAP),第三季毛利率預計為34.1%,每股收益預計虧損0.25美元;依照非公認會計準則(Non-GAAP),第三季毛利率預計為36%,預計每股收益為虧損0美元,而華爾街分析師們此前預計英特爾第三季度每股收益可能達到4—5美分。
英特爾維持全年凈資本開支預期在大約80億—110億美元不變。
分析指出,英特爾對第三季度的整體營收給出了略高于華爾街普遍預期的預測,但對利潤的預期則非常悲觀,預計利潤率將低于華爾街的預期。令市場對英特爾盈利前景的擔憂情緒加重,這也是英特爾盤前股價加速跳水的主要原因。
英特爾首席財務官Zinsner表示,二季度需求好于預期,因為經濟大幅放緩或者衰退并未出現;但該公司意識到,一些需求可能源于消費者和企業試圖避免關稅。
大裁員
面對巨額虧損的窘境,英特爾宣布大規模裁員與支出削減計劃。公司已經完成大部分裁員計劃,裁員比例達15%,其中管理層的數量精簡了約 50%,并計劃在2025年年底前將員工總數從第二季度末的水平再削減超過20%,降至7.5萬人。通過裁員,英特爾希望將2025年的非GAAP運營費用降低至170 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2024年12月28日,英特爾的員工總數達108900人。意味著,2025年全年,英特爾裁員人數或將超過3萬人。
在剛剛過去的6月,英特爾進一步宣布裁撤高達20%的硅制造廠工廠員工;7月中旬,再次在美國主要工廠(加州、俄勒岡、亞利桑那、德州)裁撤5000人。2025年至今,英特爾裁員規模已達約2.4萬人。
此外,英特爾還取消了在德國和波蘭建設晶圓廠的計劃,并將整合其在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測試和組裝業務,放緩俄亥俄州工廠的進度。
英特爾CEO陳立武還表示,公司將放緩在俄亥俄州建設尖端芯片工廠的步伐,這取決于市場需求以及能否為該工廠爭取到大客戶。
他指出:“過去幾年,公司投資過多、過快,而需求不足。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工廠布局變得不必要地分散,利用率也不足。”
陳立武在公開信中寫道:“所有這些都旨在提高組織效率并改變我們的文化。我們將成為一家更快、更敏捷、更有活力的公司。我們將消除官僚主義,使工程師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專注的方式進行創新。我們將降低成本,以便對未來的增長進行投資。這些是新英特爾的基石——我們在第二季度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回顧此前,陳立武今年3月接替前任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出任英特爾CEO的消息曾一度令投資者興奮不已,英特爾股價一度大漲。
但隨著時間推移,市場情緒逐漸轉涼,近期股價漲勢明顯減弱,同期漲幅遠遜于英偉達、AMD等AI芯片巨頭。
陳立武在業績會議上表示,其前任發起的2nm及以下最前沿制程的巨額投資“過度且不明智”。有分析師猜測,這些被削減的項目可能與18A以及14A制程規劃密切相關,因為陳立武在業績會議上透露“只有當客戶大量下訂單時,才可能計劃圍繞14A進行產能建設”。
有分析稱,陳立武目前的工作重點似乎是在整頓英特爾的財務狀況,這項任務包括裁員上萬人和大幅削減資本支出,而非市場此前期待的重振英特爾芯片代工版圖。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