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系市場資深人士)
A股市場7月的交易雖然還沒有結束,但大盤再上臺階的格局已經得到確認。6月底,上證指數收報3444點,當月漲幅不足百點,指數位置也僅略高于今年3月的高點,且較去年12月的高點低50點。以這樣的態勢,市場是在走修復行情,尚沒有擺脫盤整而登上一個臺階。不過,進入7月以后,市場走勢有了明顯的變化。大盤大漲小回,底部明顯抬高,很快就沖擊3500點與3600點。與以往上了一個整數關后需要反復拉鋸的態勢不同,這次站上3500點后幾乎沒有太多猶豫就繼續推進。進入7月下旬,指數開始挑戰3600點,在技術上提示向上突破基本成功,大盤成功再上一個臺階。
股市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再上一個臺階,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二季度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通縮壓力仍然存在,而且IPO速度逐漸加快的背景下,股市選擇向上運行,應該有其內在的原因。在筆者看來,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利率回落所產生的資金擠出效應。今年上半年,雖然央行降息降準的次數不多,但力度比較大。特別是經過6月的降息以后,零售市場中居民1年期儲蓄利率已經低至1%以下。在1年時間里,商業銀行的居民儲蓄利率下降了50%以上,處于歷史的極低位置。在利率剛開始下行時,還有很多居民搶著去儲蓄,以期獲得相對多一點的收益,但是連續下調后,這種狀況就比較少見了,相反低利率所帶來的擠出效應則逐漸明顯起來。因為在A股市場上,股息率高于1%的股票還是不少的,而且如果以1%為年收益參照指標,那股市還是有不小的投資價值。低利率環境的形成,對權益類市場的影響盡管有時會滯后,但不可能缺席。當下A股市場開戶人數增加、成交逐漸放大以及股市不斷上升的表現,與之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次,市場格局的改變。去年“9·24”行情以來,在監管部門各項政策的推動下,資本市場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是機構投資者大量涌入,其投資理念深刻地影響了市場的面貌,讓銀行股成為了市場交易中的重要角色,并且左右了大盤的走勢;另一方面,由于央行的介入,使得股市在流動性方面有了充分的保證,這樣不但成功地抵御了某些內外部風險的沖擊,同時也讓投資者有了大盤被托底的印象,“藍籌搭臺、題材唱戲”的市場格局也有了持續延展的可能,于是眾多的個股機會在吸引資金的同時,也驅動了大盤上行。
最后,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雖然現在的實體經濟面臨一定困難,但主要是一些傳統產業,而新興的科技產業表現出巨大的活力。從人工智能到具身機器人、無人機、創新藥,諸多前沿科技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步,讓人看到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所具有的爆發力,也讓投資者感受到投資新興科技產業的魅力。與此同時,一些工程的開工,不但展現了國家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實力,也表明了在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上,政府還有很多措施。因此,即便短期內實體經濟的某些數據表現不樂觀,但是對于看重預期的股市投資者來說,并不妨礙他們此時會堅定地看好后市,并且加大投資的力度。
時下,A股已經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低利率環境凸顯了股市的價值,市場格局的嬗變讓長期投資成為可能,而活躍的題材則給行情帶來了想象空間。只要這些因素繼續存在,那么大盤的進一步走高就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當然,漲得太快難免調整,漲得過高也必然帶來風險,因此面對濃郁的做多氣氛,投資者要保留幾分謹慎,向上的行情是要一步步走出來的,而不能一蹴而就。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