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
在2010年的一次評論中,沃倫·巴菲特指出了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提價能力。
“提價能力是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一家企業如果能夠提價,同時不擔心因為提價就把顧客讓給了競爭對手,這家公司的競爭力就非常強大。反之,如果價格僅僅提高0.1美分,就提心吊膽是不是要丟掉一些客戶,這樣的企業競爭力就非常弱?!卑头铺卣f。
巴菲特之所以特別看重提價能力,不是因為有提價能力,馬上就可以讓企業提價,多賺一點點錢,而是“如果提價不會流失客戶”這個指標,可以最迅速地篩選出哪些企業對于客戶最有粘性,在市場上最有競爭力。
如果一家企業具有提價能力,那意味著它的顧客非常忠誠,即使漲價也不會走;意味著它的產品根本不愁賣,不用為了積壓的庫存絞盡腦汁,不用受到應收賬款的困擾;意味著它的產品價格可以比競爭對手高一些,從而有更多的錢雇傭更好的員工、投入更多的研發經費、打更多的廣告,因此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也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具有提價能力,那么大概率它是一家非常健康的企業,長期盈利能力非常優秀,競爭力非常強,長期前景非常確定。對于這樣的企業,只要找到合適的估值買入,投資就不難賺錢。
大部分生意很難提價
提價能力雖然非常重要,但是絕大多數生意并不具備提價的能力。
日前我在深圳東門老街附近溜達,能看到的幾乎所有生意,都沒有多少提價能力。路邊的餐廳會對自己的菜品有復雜的定價,看似可以隨便提價,但是實際上每個菜品的定價都經過精心的嘗試,繼續提價很容易流失顧客。
其他一些商店,比如服裝店、按摩店、健身房,這些業態的價格都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磨練出來的。一旦某家店敢于貿然提價,顧客往往在吃了幾次虧以后,就會嘗試另一家店的服務,反正沒有什么轉移成本。
當然,并不是所有這些商店都不能提價。實際上,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行業整體緩慢的提價是一個必然過程,我們的通貨膨脹也就是這么來的。但是,這些行業內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脫離別人去進行獨立的提價,所有的提價必須是一個緩慢的整體行為。
不僅小型的商業很難獨立提價,即使是很多大型的、看似非?!案叨舜髿馍蠙n次”的行業,其實也沒有多少提價能力。
比如,寫字樓和商場看似高端豪華,但是它們的提價能力其實非常弱。一家寫字樓和商場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提高自己的價格,否則就會逐漸流失客戶,造成更高的空置率,最后提高價格帶來的一點點正面作用,會完全被更高的空置率所抹殺。
在經濟的微觀層面,大部分商業談判主體也很難有提價的能力。比如,大學畢業生在和企業談判的時候,并不能隨意提價:別人工資都是8000元/月,我一定要1萬元,這樣做就不容易找到工作。
尋找能提價的優秀生意
相對于絕大多數難以提價的生意,在商業社會中也存在一小部分擁有提價能力的好生意。這些生意可以分成兩類:一、擁有提價能力而且提價不受限制的生意;二、擁有提價能力但是提價能力受到限制的生意。
這兩者的共同點,是企業的競爭力都很強,區別是前者的長期盈利能力更強一些,長期投資回報往往更好。但是后者如果買入的估值非常合適,也可以彌補提價能力受到限制的缺憾。
在商業社會中,擁有提價能力而且提價不受限制的生意,這種生意簡直是皇冠上的鉆石:沒有生意比它們更優秀了。
以上文中的雇傭市場為例,雖然和企業談工資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但是一些資深的員工卻很容易要個高價。比如,當一家保險公司想要找一名合適的CEO(首席執行官)時,放眼整個市場,它會有多少選擇呢?
保險公司是一門很復雜的生意,它不像一般企業,可以從相近的企業雇傭高端人才,比如一個生產鋁罐的廠可以從生產塑料配件的廠挖一名高管過來,保險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幾乎不可能由沒有從事過保險行業的人來擔任。
于是,當保險公司通過付給獵頭公司高額的傭金找到合適的人選時,這名未來的公司CEO完全可以開高價,這也就是為什么打開保險公司的年報,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工資往往很高的原因。
在企業中,品牌忠實度非常高的生意,也往往擁有提價能力。高端白酒、月餅、珠寶等產品,都屬于這一類型。
此外,一些擁有獨特商業能力的企業,也能擁有提價能力。比如,擁有封閉系統的科技類公司就很容易賣高價,蘋果系統和Windows操作系統都很少面對殘酷的競爭。一些生產高端精密配件的公司,也能依靠自己值得信賴的質量賣高價:一個配件總價不高,要是火箭在天上因為配件質量不行爆炸了,損失可就太大。
一門生意擁有提價能力,并不代表就可以隨意提價。過度的提價在任何時候都會透支企業的競爭力,并且為競爭對手提供可乘之機,阿膠行業在2015年前后的過度提價就是一個例子。
天然壟斷的公司
被限制提價
其實,一些生意擁有非常優秀的提價能力,但是,出于種種考慮,它們的提價能力受到政策限制。于是,這類企業雖然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卻賺不到前一類企業那么高的利潤率。不過,這并不妨礙它們成為非常靠譜的投資對象。
比如,超級大城市的地鐵公司,往往提價能力是很強的,路面交通的擁堵導致乘客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在早高峰時,即使地鐵公司把票價提高到出租車的一半,很多人恐怕還是坐地鐵出行,同樣的路程開車可能要多用一倍的時間。在香港股票市場,港鐵公司就一直保持了不錯的盈利能力。
但是,為了發展城市的經濟,讓更多人可以更有效率的通勤,不因為過高的成本放棄在城市工作,地鐵公司的票價往往受到政府的限制,遠低于其通過市場定價能拿到的價格。比如,從2007年到2014年,北京市就曾經在全市地鐵網絡中執行過無論遠近統一只要2元的票價政策。
在其他一些行業中,比如港口、機場、鐵路、城市垃圾處理廠、水電站等,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企業的提價能力很強,但是因為其公用事業的屬性而被限制提價。在投資中,這些公司仍然是非常優秀的投資標的,只是其相對較弱的盈利能力需要更好的估值來配合。
以上,就是關于提價能力的簡略分析。作為一家企業健康狀況、競爭能力的優秀檢測指標,一旦我們發現了擁有提價能力的企業,再匹配上合適乃至低廉的估值,我們就找到了值得投資的優秀標的。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