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銀發經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領域。養老金融作為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銀發經濟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發力領域和著力點,也是完善和推動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下三大金融需求凸顯:一是養老金長期保值增值需求;二是適老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養老產業投融資需求。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探索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需以系統性思維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從資金供給、服務場景與產業生態三個維度構建立體化發展格局。
在養老金金融方面,構建三支柱協同發展的長效“資金池”。以“夯實基礎、激活市場、引導自愿”為原則,推動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深度協同。強化第一支柱基礎功能,支持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深化,參與養老金投資運營管理優化,通過金融科技提升基金征繳、發放效率,探索基本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安全對接路徑。激活第二支柱市場活力,聚焦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擴面,為中小企業定制“年金+財富管理”綜合方案,推動個人養老金賬戶與企業年金賬戶的銜接轉換機制,鼓勵銀行、保險、基金等機構開發適配不同行業的年金產品。培育第三支柱創新生態,以個人養老金制度為核心,豐富稅延型養老保險、養老目標基金、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產品矩陣,探索“賬戶制+場景化”服務模式(如對接養老社區入住權、長期護理服務預訂等),通過智能投顧為不同年齡層客戶提供個性化資產配置方案。
在養老服務金融方面,打造全生命周期場景的“生態閉環”。圍繞“銀發群體”從健康管理到長期照護的全場景需求,構建“金融服務+生態賦能”的閉環體系。一是覆蓋多元養老場景的產品創新。針對居家養老,推出“養老理財+適老化改造貸款+家庭護理保險”組合產品,通過智能終端整合養老金領取、健康監測與支付結算功能。針對社區養老,聯合開發“時間銀行”積分金融化產品(護理時長兌換理財權益),配套適老化移動支付工具。針對機構養老,提供“建設融資+運營資金管理+入住者保險”一站式服務,探索“押金保險化”“長期照護費用分期”模式。二是科技賦能服務生態。搭建“養老金融大數據平臺”,整合醫療、社保、消費數據,實現客戶養老需求精準畫像,推動AI風控在養老金反欺詐、長期護理需求評估中的應用,同時開發適老化金融APP,簡化操作流程并強化風險提示。三是跨界生態合作。與醫療機構、養老服務運營商、科技企業共建“金融+養老+健康”生態圈,例如通過“保險直付”對接康復機構,以“供應鏈金融”支持老年用品配送體系,形成服務閉環與數據共享機制。
在養老產業金融方面,創新產融結合的可持續投融資模式。針對養老產業“重資產、長周期、多業態”特征,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一是多元化融資工具創新。在債權融資方面,開發養老社區專項債券、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產品(如醫療器械應收賬款融資)。在股權融資方面,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支持智慧養老、康復醫療等領域,推動企業登陸科創板、北交所。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探索養老機構租金、護理保單現金流REITs化,盤活存量資產吸引長期資本。二是產業鏈金融精準滴灌。聚焦老年教育、適老化改造等全鏈條領域,提供專屬金融方案。例如為老年用品企業提供“研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組合服務,為養老服務連鎖品牌提供“并購融資+資金池管理”支持。三是風險緩釋與退出機制建設。聯合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設立養老產業風險補償基金,建立項目評估與退出標準(如通過REITs、股權回購等方式實現資本退出),同時探索“保險+期貨”模式對沖養老服務價格波動風險。
發展養老金融需要實現“養老”和“金融”的深度融合,須始終秉持“養老為根本、金融為手段”的基本原則。老齡化社會催生了多元養老需求,也使不同群體的養老難題更加凸顯。當前,一方面要堅守金融服務養老的初衷,以拓寬老年收入渠道、提升生活品質為首要目標;另一方面需理性認知養老金融的功能邊界,其雖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路徑,卻無法僅憑金融手段解決全部養老問題,故不應過度放大金融的作用。滿足民眾多樣化養老需求與美好晚年生活期待,需構建財政、金融、產業等多維度政策協同機制,金融僅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工具之一。如何推動養老金融與其他領域政策形成制度合力,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是未來養老金融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