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讓科技創新在資本沃土中破土而出,于產業潮頭拔節生長,終成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參天大樹。6月18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陸家嘴論壇上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資本賦能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以更大范圍的政策“及時雨”澆灌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嫁接,為科技創新企業從幼苗到喬木的成長周期注入全鏈條培育動能。
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亟須破壁攻堅,資本市場改革正逢其時。當前,全球技術演進步履迅猛,今日前沿,明日或陳舊,資本支持若節奏遲滯,技術成果或將錯失窗口期而凋零于實驗室。面對“科技創新”的獨特生命周期,研發投入漫長、產業化前景不明朗、失敗風險如影隨形,傳統金融體系風險規避的本能常于此望而卻步。因此,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正是讓創新要素奔騰交匯的關鍵鑰匙。此次宣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將金融活水精準“澆灌”于科技創新的核心領域,打通創新鏈與資金鏈間的“任督二脈”,是資本市場因時而動的銳利回應。
改革構建完整創新循環機制,精心鋪設科技要素通向產業疆場的多維路徑。發揮科創板示范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加快推出科創債ETF,盤活科技創新領域存量資產……一系列措施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以發展多元股權融資為重點,讓科技創新的成果更早沐浴資本陽光,推動資本市場助力創新價值的關鍵突破。
將資本樞紐升級為創新系統之核,未來仍需全方位深耕厚植,使資本市場成為驅動創新的澎湃中樞。正如吳清所說,上市是起點不是終點,融資是工具不是目的。當下資本市場的改革接力棒遠未抵達終點,如何進一步深化各層次板塊的協同,實現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無縫資本供給;如何鍛造精準高效的科技創新風險定價機制,讓資本敢于識別并擁抱“科技創新”深海的未知寶藏;如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資本市場生態,讓全球投資者順暢充分地分享中國創新發展機遇……一個個課題仍需仰賴改革,以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好適應新時代科技創新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讓資本市場不僅輸送資金,更能營造一個滋養新質生產力壯大的生態雨林。
如同熱帶雨林需要土壤、陽光、水分的系統滋養,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同樣需要資本市場實現系統性升級。中國資本市場定能蓬勃出一片科技與產業深度交融的創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