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移動出行公司Uber正通過一系列戰略合作加速布局L4級自動駕駛技術。
繼與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達成戰略合作后,近日,Uber又宣布與復旦校友創立的L4級自動駕駛公司——Nuro達成合作,并計劃在未來6年內投入數億美元資金,推動超過2萬臺無人車的落地運營。
圖片來源:Nuro官方網站
Uber與Nuro的合作并非偶然。據悉,Nuro由谷歌自動駕駛項目前核心工程師朱佳俊和Dave Ferguson聯合創立,專注于L4級無人配送車的研發,其技術路線與Uber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和城市自動駕駛出行上的需求高度契合。目前,雙方合作的原型車已在Nuro的試驗場中進行測試,首批車隊預計將于明年投入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百度蘿卜快跑剛剛宣布與Uber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出行服務拓展至美國和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多個市場。在此之前,小馬智行、Momenta和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公司都已先后與Uber達成合作,布局海外市場。隨著Nuro的加入,Uber的“中國自動駕駛朋友圈”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Uber頻繁牽手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背后,是全球Robotaxi行業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招商證券最新研報指出,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在城配物流等特定場景中已實現商業化落地,而美國企業如Waymo、Cruise雖然技術領先,但在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商業化落地和規?;\營上仍面臨挑戰。
圖片來源:小馬智行官網
對此,小馬智行CEO彭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技術指標、運營層面來看,國內比海外更靠前,因為海外的人口密度、路網密度、開放區域的人口量和建成區面積,與國內無法相比。我們的場景覆蓋更廣,如機場、火車站等地。美國則側重于市中心運營,并涉及餐食配送等多元化應用?!?/p>
在國內市場占據優勢的同時,中國自動駕駛企業也在加快全球化布局。除蘿卜快跑外,小馬智行、文遠知行、Momenta等公司也紛紛在歐洲、中東等地區開展測試或試運營。
有觀點認為,這一趨勢表明,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正逐漸獲得國際認可,而海外巨頭也希望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搶占市場先機。Uber的兩次合作正是這一雙向奔赴的典型案例——既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全球化舞臺,也為自身的技術布局注入了新動能。
然而,L4級自動駕駛的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諸多挑戰。技術層面,復雜城市環境下的長尾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法規層面,各國對無人駕駛的監管政策仍在探索中;成本層面,硬件和運營費用仍是行業普及的攔路虎。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不過,部分頭部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彭軍表示,2025年將是Robotaxi的量產元年,公司今年計劃按1000輛車排產,車輛毛利有望轉正,“從目前進展來看,我們不是每投放一輛車虧一輛車的錢,而是每投一輛車至少不虧錢”。未來三年,小馬智行目標投放上萬輛Robotaxi。
Momenta CEO曹旭東則從安全性角度提出量化標準稱:“自動駕駛需要達到比人類駕駛安全一萬倍的水平,才能支持100萬臺Robotaxi規?;下?。”他認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依賴于智能駕駛技術的指數級進步。
從長遠來看,Uber的“中國戰略”不僅反映了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技術競合趨勢,也凸顯了中國企業在商業化落地上的獨特優勢。通過整合蘿卜快跑的Robotaxi運營經驗和Nuro的無人配送技術,Uber正在構建覆蓋乘用與貨運的自動駕駛生態。而對于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而言,與Uber的合作既是技術輸出的機會,更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