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員工離職但從業資格注銷難的問題被終結。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中基協近日正式上線私募基金從業人員“強制注銷”通道,徹底打破了從業資格注銷依賴原任職機構審核的單一路徑,填補了行業制度空白,備受市場關注。
據記者了解,此前因機構拖延導致的從業資格“掛而不銷”的現象較為常見,部分從業人員甚至需等待一兩年才能完成與原機構的平臺脫鉤。
業內人士指出,此舉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流程的優化,更是從制度層面切實保障了從業人員的職業權益,增強了從業人員對行業發展的信心。
離職資格“掛而不銷”
近年來,基金從業資格注銷難困擾著部分跳槽的私募基金從業人員。
根據《基金從業人員管理規則》,基金經理等從業人員離職后,原機構需在五個工作日內為其辦理資格注銷手續。然而,由于從業人員的資格注銷申請必須由原機構審核同意后才能生效,這一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偶爾會“失靈”,部分私募甚至故意卡住跳槽的基金經理或員工。
據了解,還有不少機構因內部流程復雜、人員繁忙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時處理注銷申請,導致員工無法順利離職,甚至長期受困于前機構。
一位曾任職于私募基金的從業人員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自己的遭遇,她本人離職后因原機構中臺忙碌,拖延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從業資格注銷,理論上是幾天的流程。“我這還是幸運的,有朋友被拖了兩年多都無法順利注銷。”
“這不僅影響再就業效率,還可能引發社保繳納、勞動關系認定等衍生問題。”深圳一家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指出,員工離職但從業資格“掛而不銷”已成為制約行業人才流動的隱形枷鎖。
“強制注銷”通道上線
7月11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從業人員管理平臺發布《關于私募基金從業人員申請強制注銷從業資格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開通了私募基金從業人員“強制注銷”在線辦理功能。符合辦理條件的私募基金從業人員,可通過從業人員管理平臺(https://human.amac.org.cn)申請辦理強制離職。
具體來看,協會對私募從業人員辦理強制注銷作出明確規定,申請強制注銷者需符合三個基本條件:
一、申請人為已從原機構實際離職的私募基金從業人員,包括私募基金高級管理人員和一般從業人員。其中,私募基金高級管理人員在原機構擔任法定代表人或執行事務合伙人(委派代表)的,應當先在工商部門完成離任變更。
二、申請人已從原機構離職6個月以上(含6個月)。
三、申請人或原機構不存在暫停受理或不予受理從業資格注銷的情形。
協會還對提交材料作出要求,包括原機構出具的離職證明、現機構勞動合同或就業情況說明、社保繳費證明、個人身份證明、個人承諾函等。無法提供部分材料的申請人,需額外提供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書、法院調解書或判決書,以確保申請過程真實合規。
針對具體流程,《通知》明確申請人登錄協會人員系統后發起強制離職申請并填寫離職日期;提交至原機構審核后,若原機構超過5個工作日未處理或退回注銷申請,申請人可直接向協會提交流程。協會在收到申請后,將在5個工作日內核查并反饋結果。
此外,中基協特別強調申請人應與原機構充分協商,優先通過正常流程辦理離職備案及從業資格注銷;個人填報的信息及材料必須真實、準確、完整;同時要求機構履行主體責任,在關鍵崗位人員強制離職后及時完成信息變更和信息披露工作。
倒逼機構優化內部管理
隨著私募行業的快速擴張,市場上的競爭愈發激烈。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機構之間,也反映在人才爭奪上。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不少機構通過優厚待遇吸引頂尖人才,尤其是多家頭部量化近年來常常高薪挖人。
此外,由于私募基金以賺取絕對回報為目標,從業人員尤其是基金經理普遍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強度。盡管私募基金行業的薪資水平普遍較高,但部分機構在薪酬結構和激勵機制設計上存在不足,這導致不少從業人員紛紛選擇跳槽,行業離職率近年來有所提升。
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打破了原機構在從業資格注銷上的單一控制,切實保障了從業人員的職業自由與合法權益,體現了協會對從業人員利益的關注與重視。
對從業人員而言,“強制注銷”通道顯著降低職業轉換成本,釋放被“掛靠”資格束縛的勞動力;對機構而言,新規倒逼其優化內部管理,改善工作環境、完善薪酬體系、加強職業發展規劃;對行業而言,資格注銷透明化、高效化將促進人才要素合理流動,推動形成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總體來看,此次中基協不僅優化了技術流程,更從根本上保障了從業人員的職業自由,推動基金行業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促進人才流動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
排版:汪云鵬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