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高歌猛進之后,7月28日,國內商品期貨出現大面積回調,主力合約幾乎全線下跌,甚至出現多個商品觸及跌停的情況,其中焦煤、玻璃、焦炭、純堿、工業硅、碳酸鋰主力合約跌停,氧化鋁跌超6%,多晶硅跌超5%。
自7月初以來,在“反內卷”政策影響下,商品市場看多情緒持續升溫,多個品種出現連續快速上漲,市場出現非理性情況。對此,國內商品交易所及時出手,對市場有效降溫。業內人士提醒,當前宏觀情緒主導,政策驅動的基本面改善仍然需要時間,建議投資者理性看待市場波動。
熱門品種出現大幅回調
7月28日,國內期貨市場商品多數“飄綠”,資金大面積流出。此前漲幅居前的焦煤、焦炭、工業硅、玻璃、純堿、碳酸鋰等熱門品種的主力合約收盤跌停,持倉量明顯下降,資金大幅流出。
具體來看,焦煤跌超11%,玻璃跌幅9%,純堿跌超8%,工業硅跌8%,焦炭跌7.98%,碳酸鋰跌7.98%。主力合約市場價格大幅下跌,伴隨著持倉量的大幅下滑和資金流出。統計顯示,焦煤主力合約持倉量減少近13萬手,資金流出31.85億元;碳酸鋰主力合約持倉量減少11萬手,資金流出23.74億元;玻璃主力合約持倉量減少7.79萬手,資金流出9.54億元。
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在政策預期推動下,焦煤焦炭及工業硅多晶硅等大宗商品出現連續漲停,短期盤面資金積累了大量獲利盤,在交易所出手加強監管要求下,短期資金獲利了結與產業資本高位套保對沖需求增加,推動多個大宗商品價格出現高位調整??梢哉f,短期部分大宗商品過快上漲透支政策預期、交易所加強監管幫助市場回歸理性。
在大宗商品跌勢拉動下,A股市場煤炭、鋼鐵等順周期板塊也大幅下行。東財Choice煤炭開采指數下跌2.61%,其中山西焦煤、鄭州煤電等跌幅超6%;Choice普鋼指數下跌1.16%,其中柳鋼股份跌幅超8%,新鋼股份跌幅超4%。
廣發期貨研究所負責人張曉珍表示,監管的干預明顯抑制了市場情緒,并且在累積較大漲幅后,市場對高估值的擔憂也急劇升溫,疊加產業基本面與政策預期的背離,進一步加劇了市場調整,資金大規模流出也傳導至玻璃、純堿、碳酸鋰、工業硅等更多主力合約,在各自基本面因素及市場情緒共振影響下,市場出現聯動式較大下跌。
交易所連續出手降溫
毫無疑問,市場價格大幅調整的背后,有國內商品交易所及時出手對市場降溫。自7月10日以來,廣期所、大商所、鄭商所三大交易所已連發風險提示,涉及焦煤、焦炭、碳酸鋰、工業硅、玻璃、純堿等多個品種,緊急給市場降溫。
7月25日,進一步限制措施出爐,焦煤和碳酸鋰主力合約的限額交易正式出臺。大商所發布通知,調整焦煤期貨主力2509合約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500手,廣期所調整碳酸鋰期貨LC2509合約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3000手。
面對交易所持續風險提示,不少資金已經嗅到了行情的轉向,文華商品指數28日當天下跌超2%,資金從跑步進場到開始持續流出。文華財經數據顯示,本輪商品領頭羊的多晶硅,則在不足一個月時間,從3萬元/噸暴漲至最高5.56萬元/噸,漲幅高達85%。焦煤則從6月初的709元/噸,上漲到最高1288.5元/噸,漲幅超80%。南華商品指數7月高點已自6月初底部漲超10.3%。
沉淀資金規模也出現拐點,28日文華商品市場資金流出超200億元,焦煤、玻璃、鐵礦石等品種都普遍出現資金流出。而此前一個交易日,7月25日,當天高達12.76億元的資金從多晶硅凈流出。對比之下,自6月25日至今,近一月沉淀資金總量始終保持在7000億元關口上方,到7月24日期貨市場沉淀資金總量近7783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時,“百億元級”品種數量增至19個,包括碳酸鋰、多晶硅等品種。
但是,從市場成交量層面看,商品波動仍然劇烈,交投熱情仍偏高。根據文華財經統計,28日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環比增加20.43%,至5690萬手,創紀錄新高。但是成交金額已經不及上周峰值。
高波動性或是新常態
對于后市,金瑞期貨鋰硅研究員劉鐘穎表示,8月工業硅、多晶硅基本面邊際走弱,價格已覆蓋行業完全成本,但考慮到目前資金博弈加劇,“反內卷”路徑指引暫不明朗,短期雙硅價格預計仍然以高位寬幅震蕩運行為主。碳酸鋰供給擾動頻出,其開停對市場供需平衡影響較大,目前暫未有定論。
張曉珍指出,在“反內卷”政策基調下,焦煤等黑色金屬產業鏈短期情緒修復后,價格或存在反彈驅動。宏觀環境偏暖以及政策相關預期下,部分貿易商囤貨信心有所增強,且焦炭連續三輪提漲落地后又開啟第四輪提漲,上游成本變動向下游傳導較為順暢。同樣情況,玻璃和純堿價格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概率仍將承受下行壓力,不過隨著政策效應的逐漸顯現以及行業自身的調整,價格下跌空間或逐漸收窄。
方正研究所分析師楊文吉認為,從近期頒布的具體措施可見,本輪“反內卷”并非指集中在本輪物價下行嚴重的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等上游行業,同樣也出現在新能源車、鋰電池、光伏等“新三樣”為代表的下游行業,因此本輪調整的行業范圍與性質較2016年上一輪更為復雜。在此背景下,單純的去產能政策實際操作難度較大,以糾正市場失靈,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則顯得更為關鍵。
“當前大宗商品市場正處于全球供需平衡體系再塑造的歷史性階段,2025年大宗商品高波動性將成為市場運行新常態,這種特征既源于戰略資源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的重新定價,更是供應鏈成本抬升、資本博弈加劇與全球經貿政策不可預測性共振的必然。”顧馮達說,中長期看,市場仍會聚焦政策刺激下的估值上修,預計多數大宗期貨品種將延續反彈修復行情。
責編:楊喻程
排版:汪云鵬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