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霞/制圖
陳嘉禾
在2021年成立的北交所,是繼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之后又一個公開股票交易市場。
對于北交所,投資者應該遵循怎樣的思路挑選股票呢?在這里,我分享我挑選北交所股票的五個步驟,供大家參考。
理解行業競爭態勢
投資者挑選北交所股票的第一步,是了解股票所在的行業發展態勢、競爭格局如何。
相較于其它三個股票市場,北交所的股票有行業新、規模小、民企多的特點。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往往處于一些比較新興的行業,比如醫藥、精密制造、生物科技、電子信息、新消費、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
而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一些傳統行業上市公司比較常見,比如銀行、保險、水電煤炭火電、基礎設施、機場、航空公司、商場超市等,在北交所則相對較少。
這種差異,一方面來自于北交所成立時所秉持的“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定位;另一方面也由于傳統行業的龍頭公司,大多已經在滬深港三個交易所上市,很難再在北交所上市。
投資者挑選北交所的股票,一定要花時間把公司所在的行業弄清楚。由于這些新興行業往往分布在2B(面對商業客戶)而非2C(面對個人客戶)的領域,投資者要搞清這些股票所在行業的運行狀態,需要花費更多精力。
投資者至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思考行業:
首先是行業未來是否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抑或行業已經趨于飽和?比如與家庭裝修有關的材料行業,可能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低迷而陷入困境;而與養老產業有關的醫藥、醫護行業,則可能隨著人口老齡化、收入提高而漸入佳境。
其次,是行業中競爭格局如何?有的行業天然存在強大的競爭,行業里的每一個參與者都很難安生,比如電腦外接設備、電子配件等;有些行業則相對容易形成本地競爭優勢,因此沒有那么強大的競爭。
三個角度看商業競爭力
投資者需要做的第二步,是理解上市公司本身。在這一個步驟里,投資者至少要從三個方面考慮:公司的商業競爭力、大股東(往往也是實際控制人)、財務數據。
首先,我們要確定公司的商業競爭力,和競爭對手相比究竟如何。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上市公司本身,也要了解行業內主要的競爭對手。
一般來說,當我在研究一家公司的時候,如果我不知道它的競爭對手狀況如何,我幾乎不會認為自己懂這家公司。當然,這一邏輯并不一定適用一些極度缺乏競爭的企業,比如水電、機場等。不過,這種巨型的傳統企業也不是北交所的主流。
在研究企業的競爭對手時,我們還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獲。巴菲特曾說,他在走訪企業時,最喜歡問的問題之一就是:“你認為除了你們公司以外,行業里哪家公司最好?為什么?”這種來自競爭對手的評價,往往比調研上市公司更加客觀。
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孔子在《論語》里說的“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如果一件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我就和別人到處聊聊,左問右問,互相求證,很快我也就能搞清楚了。
大股東分析方法
第三步,投資者還需要從大股東的角度分析,明白誰在管理公司,未來可能投入多少精力管理公司。由于北交所的股票,主要由民營企業構成,央企國企比較少,導致個人大股東話語權往往非常強,因此這一步驟也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需要搞明白的,是公司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是誰,然后去多方了解這位實際控制人的成長背景、發展軌跡,從誠信、商業格局、經營理念等各方面,知道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比如,我曾經研究過一家保健品公司,從公司大股東(也是創始人)的過往從業經歷分析,我很快就了解到,公司的大股東過去曾經是從事飾品名表銷售工作的。這樣,我對公司的經營策略就有了清楚的認識:這家公司多半會在銷售工作上傾注很多資源。
然后,我們就需要研究大股東的持股情況,這里又分兩個角度:靜態持股比例,動態增減持股票。一般來說,持股比例越高,短期增持越多,意味著大股東對公司就越上心,反之則越不上心。
在這里,還有一個小環節需要注意。越是規模龐大的公司,對于實際領導公司的個人股東來說,能夠激發其工作熱情的持股比例可能會越小。因為即使是不太大的比例,也意味著足夠多的財富。反之,如果公司規模只有幾個億元,同時股份占比又太少,往往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的工作動力不足。
結合商業看透財務數據
第四步,現在可以進入到財務數據環節了。需要注意的是,財務數據分析環節應該是在理解行業競爭和實際控制人以后,再進行的步驟。
如果財務數據能跟我們之前的認知匹配,那么多半說明財務數據的準確率就更高一些。反之,我們則需要留意粉飾財務數據的情況。
比如,大股東如果持股比例特別高,最近偶有減持,同時公司還存在大量分紅的情況,那么基本上可以推斷,這并不是一家真的“高分紅現金奶牛型公司”,而只是大股東想從公司多拿一些錢罷了。
再比如,如果公司在行業內的產品競爭力一般,商業競爭者對公司的產品質量難以恭維,而公司的銷售收入增長很快,同時銷售費用很高,那么公司以銷售推產品,而不是以產品質量推產品的概率就很大,而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從絕對和相對的維度
分析估值
第五步,我們進入最后一個環節:從絕對、相對兩個維度,分析企業估值。
許多投資者經常說:“某某股票已經5倍PE(市盈率)、8%股息率了,肯定可以買了。”但是如果仔細問他前述的幾方面問題,都沒搞清楚。
其實,挑選股票,商業和企業經營是本,估值是末。如果沒有搞清前者,那么低PE可能意味著空虛的會計利潤,低PB(市凈率)可能只是代表了無效凈資產(比如沒有適當折舊的商譽),高股息率可能只代表大股東想從公司套現(有時候甚至存在一邊募集資金,一邊分紅的情況)。
任何一個估值指標,在脫離了商業和企業經營的情況下,單獨拿出來都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而在搞清了公司的基本面以后,我們再對公司進行估值,就準確多了。
我們需要看一看,從絕對的角度來說,公司估值夠不夠低?從相對的角度來說,這個估值相比其他可選對象,是否足夠劃算?對于一只北交所股票來說,是否能在北交所里找到更劃算的對象?能否在滬深港交易所找到更劃算的對象?如果我們在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后,還認為這家公司值得買入,那么這基本上就會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以上,就是我在挑選北交所股票時,所遵循的五個分析步驟。如此思考投資,雖然費時費力,但是基本上可以做到“雖不中,亦不遠矣”。我們萬萬不可只看股價和技術圖形,就賭博一般買入賣出,把企業價值拋在身后,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價格波動。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