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地緣沖突事件給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但A股市場卻展現出較強韌性。滬指站穩3500點,板塊輪番上漲,吸引大量資金流入。這一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與此同時,多家外資公募機構也紛紛發聲,看好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談及具體的投資機會,多位分析人士認為,科技、高端制造、金融等行業具有一定配置價值。
下半年預期回暖
在“寬貨幣+緊信用”組合下,上半年市場利率震蕩走低。談及下半年的宏觀環境,貝萊德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認為,下半年政策預期將逐步升溫,重點或落在9月底或以后。今年9月和10月可能再度成為重要的政策“轉折點”,并對投資產生顯著影響。
宋宇進一步表示,盡管中國經濟面臨出口放緩、房地產承壓等問題,但經濟整體依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從企業層面來看,企業表現出強勁的適應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電動車等領域,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競爭優勢。
自去年9月起,宏觀調控、行業監管和對外政策均出現積極變化,例如民企政策轉向、中美貿易應對策略更具靈活性。宋宇認為,這些變化提升了外資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其情緒由“普遍悲觀+關注度低”轉變為“重新評估”,樂觀度和關注度都有所恢復,對市場形成托底效應。
“當前宏觀場景仍被‘低增長、低通脹’主導,景氣雖不至于繼續下臺階,但也缺乏短期顯著修復的動能。”路博邁基金分析稱,貨幣政策維持寬松仍是大概率事件。內需方面,房地產產業鏈的萎縮與地方政府支出的收縮已接近階段性底部;消費端則在“以舊換新”和社會福利改革的托舉下有望企穩回暖。從外需來看,全球關稅水平大概率維持在10%左右,中國的關稅區間下移到10%至30%,談判窗口期延至11月,外部降溫仍需財政擴張對沖。
A股投資價值提升
新一輪國際沖突的爆發,使得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且大大增加了投資的不確定性。然而,A股市場卻正在展現出更強的吸引力和長期投資價值。近期,不斷有大量資金涌入科技、消費、創新藥等行業,相關行業板塊輪番上漲。
“如果能夠看到新一輪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PPI有望提前見到拐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也將持續提升,這對A股將是更為實質的利好。”摩根士丹利基金表示。
“目前來看,股市上行的部分條件已經具備,市場正在等待更確定性的因素落地。”路博邁基金認為,今年三季度將是對經濟的一次壓力測試,若地產市場能夠再次企穩,疊加海外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對第四季度積極政策的預期,三季度末到四季度,市場有望突破中樞,迎來更為廣闊的上漲空間。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張宇翔表示,從多資產投資的角度來看,在去全球化的世界里尤其需要提升投資組合的多元化程度,包括通過在各地區股市、各類債券以及多種貨幣增加多元配置。例如,過去投資者主要在美國市場尋找AI相關投資機會,但現在可以在亞洲和中國發掘出更多具有潛力的公司,而且它們的估值往往更具吸引力。
成長板塊備受關注
談及下半年的投資機會,貝萊德卓越遠航混合基金經理畢凱認為,潛在機會較多的領域主要有兩個:
一是恒生科技。該板塊一季度表現較好,二季度因其他熱門方向受到資金追捧而相對平淡。疊加電商、社會服務和汽車領域近期價格競爭激烈,導致市場對其成分股企業的盈利預期產生擔憂。長時間來看,恒生科技估值相對合理,而且新經濟含量較高,未來隨著價格競爭結束,后續會有不錯的機會。
二是傳統經濟中的優質企業,目前估值仍處于低位。這類企業如果中報能兌現較好業績、證明基本面穩健,那么其中不少龍頭公司或將有不錯的估值提升空間。
具體到細分行業,貝萊德先進制造一年持有基金經理鄒江渝認為,AI投資涵蓋算力、數據、下游應用三大方向,每個方向都蘊含很多投資機會。算力方面,全球數據中心建設火熱,供應鏈訂單供不應求,值得持續布局;數據方面,雖然國內相關上市公司較少,但數據分析、處理及智能生成的產業鏈中,已經有部分公司逐漸嶄露頭角;應用方面,除了AI智能體、智能駕駛、智能終端等領域外,中國還有眾多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標的選項。
摩根士丹利基金認為,A股市場仍將沿著中國制造的主線演繹:
一是科技成長領域。出口管制的緩和,對于具有海外產業鏈的公司更為有利;
二是中國制造領域。包括高端機械、汽車、軍工甚至醫藥等行業,其中的優質公司值得重點關注;
三是新消費領域。部分公司不但牢牢占據國內市場主導地位,海外市場的拓展也極為順利,這已成為上市公司業績的新增長點。
四是反內卷方向。盡管當前相關政策仍處于初期階段,但部分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已具備投資價值。
路博邁基金認為,流動性是今年市場運行的核心邏輯。在經濟筑底且向上彈性不大的背景下,金融行業搭臺的概率較高。每一輪牛市往往都與產業周期和資本開支有關,而本輪牛市可能更多發生在制造業新技術等領域。此外,國內黑色鏈對宏觀假設的依賴度較高,投資者可以關注供給側更好的有色板塊,在降息后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
摩根基金指數及量化投資部總監胡迪指出,在全球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背景下,具備防御屬性的紅利資產價值凸顯,尤其是高股息率的港股紅利資產,成為市場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