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AI技術繼續高速迭代,AI視頻生成是當下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加速重構影視行業創作生產流程。
在與光同塵的杭州總部辦公區,創始人兼CEO陳發靈向證券時報記者展示了一則為越南客戶定制的視頻廣告,視頻中高爾夫球場的陽光、別墅的海景、人物自然的微笑等畫面均為AI生成,卻都呈現出具有大片感的商業級效果。很難想象,這部曾需要兩三個月制作周期、幾十萬元制作成本的商業視頻,通過AI技術賦能,如今僅由5人團隊在一周內完成,成本也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
“AI正在重構影視行業的生產邏輯,這不是替代,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陳發靈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AI對視頻內容生產的賦能,已經從工具應用轉向流程重構,未來幾年內容行業的生產方式會迎來一波新的變革浪潮。
AI重塑影視行業創作成本與效率
過去,制作一部影視作品、一部動畫片或是一部廣告片,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努力。但在引入AIGC后,如今一個五人團隊和短短兩周的時間,就能完成一部影視作品或動畫片角色創建、世界觀設計和第一集內容的構建。
陳發靈對記者表示,傳統影視行業的痛點在于成本高、周期長,這也讓影視內容難以滿足內容市場的快速變化。傳統的影視內容生產模式主要分為實拍和后期制作兩種,隨著AIGC這種內容生成形式的引入,AI可以將人類腦海中的畫面直接轉化為現實,從圖片到視頻,只需簡單的指令即可生成。
“有一個最典型的變化是,導演現在可以對著AI大模型‘講戲’了。”陳發靈的比喻揭示了影視內容生成的流程變革。他告訴記者,過去為了拍攝分鏡頭,導演需對著演員反復溝通情緒節奏,而如今導演可直接向AI下達“3秒進入情緒、5秒后落淚”等指令,AI會生成多版鏡頭供選擇,不滿意還能即時修改。這種“逐級可控”的模式,讓導演創意的落地偏差大幅縮小,也大幅提升了視頻制作的效率。
據了解,2024年11月,與光同塵推出了全球首部純AI連載動畫《果果星球》,該動畫片項目只用了一個5人的制作團隊,由一位精通AI技術并擁有編導經驗的老師帶隊,在2周的時間內完成了角色創建、世界觀設計和第一集成片的構建,告別了過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創建前期人物形象、場景設計和細節渲染的制作過程。
AI視頻生成為影視行業帶來的變化,一方面是內容創作過程的變革,另一方面則是為行業大幅降本增效。陳發靈坦言:“AI視頻制作周期相比傳統制作周期大幅縮短,成本降至30%,1—2周基本可完成傳統1—3個月周期的項目。”
據陳發靈透露,以影視廣告業為例,同樣的產出,傳統預算和周期分別為100萬元和90天,用上AI后這兩個數字變成30萬元和20天。在動畫番劇的制作方面,如果用傳統方式需要300萬元和180天,AI能夠讓其降到50萬元和30天。商業產品的視頻方面,5天時間、3萬元—5萬元的成本,就可以達到傳統模式下30天周期、30萬元預算才能完成的效果。
“AIGC創作視頻幾乎不需要演員、場地和置景等成本投入,但是更看重對創作人員能力的培養,目前與光同塵在產學研一體的模式下維持著較好的經營利潤。”陳發靈表示。
AI生成視頻需形成差異化創意
大模型的快速迭代不斷擴容技術層面的發展空間,AI大模型的商業化應用也成為企業界和投資界較為關心的話題。
談及入局AI視頻生成領域的原因,陳發靈對記者表示,2023年,在一次偶然的業務合作中,與光同塵用AI生成的分鏡圖被客戶選中,這也讓陳發靈首次感受到AI商業化的可能性,隨著技術不斷迭代,未來AI有望生成商業級視頻成片,這將對影視制作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
資料顯示,與光同塵成立于2018年,主要從事影視制作、廣告設計等業務,并于2023年正式切入AI視頻生成領域。與光同塵在2024年制作了大量AI商業化視頻,目前已是AI商業視頻應用的頭部企業。其創始人陳發靈則是一位在影視創作圈深耕了十年的“95后”創業者。
“AI生成的視頻是需要匠心打磨的,在其中AI導演很重要,核心是掌握劇作、鏡頭語言、情感表達等,讓AI創作的內容有創意、有差異化特點,能讓市場接受、客戶買單。”陳發靈指出。
在陳發靈看來,AI在視頻內容生成過程中,比較擅長處理大場景、大視效、動畫動漫風格內容,以及腦洞大開的非常規創意,能實現傳統拍攝難以完成的效果,同時也打開創作思路。另一方面,AI也是創作者的輔助工具,打破傳統影視制作的高門檻,讓有好想法、好創意、好內容的人,能通過AI工具實現內容與創意落地,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影視內容。“在傳統影視領域的創作與制作經驗,成為與光同塵在AI視頻生成領域中的最大優勢。”他表示。
不過AI生成視頻也存在局限性,馴服AI成為生成視頻過程中的一大難點。陳發靈指出,在實際創作過程中,AI并不能完全按照創作者的設想來執行分鏡,且AI技術在視頻生成領域還有較大完善空間。為解決視頻制作中的偏差問題,他強調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調整創作方向。
例如,2024年AI生成人物仍存在“恐怖谷效應”,讓人感到懼怕,為解決這一問題,與光同塵采用“真人實拍+AI背景”的折中方案。2025年,AI人物生成技術已實現質的飛躍,不僅人物皮膚質感、微表情自然逼真,甚至能完全替代真人演員,可以達到“電梯廣告級”的商用標準。
陳發靈補充道:“現階段AI并不能完全取代人類創作者,無論技術多么先進,創作的核心依然是人類的創意和編導能力。只有回歸創作本身,思考我們想要講述怎樣的故事,才能真正駕馭AI,讓技術為創意服務。”
AI為中國影視制作帶來“彎道超車”機遇
“AI視頻生成的本質是數字內容生產革命,顛覆了原來的內容生產效率和整個流程,AI可能會為中國影視行業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陳發靈觀察到,中國在AI應用落地速度上已領先全球,這為內容出海提供了窗口期。
陳發靈預計,到2030年,AI產出的內容有望占市場總量的三成以上,甚至可能半數互聯網上的視頻由AI完成。
2024年11月,量子位智庫發布的《AI視頻生成研究報告》指出,2024年是AI視頻的應用發展元年,全球市場已經從產業各個維度涌現出一批AI視頻的頭部玩家,基礎模型、生成式產品、應用場景分別是AI視頻生成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未來3—5年,更多AI視頻應用場景將隨著模型能力提升和推理成本下降而逐步解鎖。
“這意味著海外影視內容制作市場大有可為,與光同塵定位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影視集團,如今與光同塵的全球化戰略已分梯次展開。”據陳發靈介紹,今年6月,與光同塵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正式成立海外子公司Gleam,并已啟動短劇制作與發行業務;同時以東盟十國為突破口,在越南與當地首富旗下產業鏈合作搭建生態;在泰國與皇家學院共建AI影視實驗室等。
在AI視頻生成賽道的競爭中,與光同塵的獨特性在于構建了“產學研一體”的閉環生態,該公司還計劃將這一生態帶向海外。陳發靈表示:“市面上做內容的、做技術研發的、做教育的公司不少,但能把三者擰成一股繩的,目前國內幾乎沒有。這種模式的核心是‘用應用經驗反哺教育,用教育產能支撐創作,再用創作需求驅動研發’。”
在教育端,面對市場上AI人才稀缺的現狀,與光同塵與浙江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合作開發課程體系,將商業項目中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教學內容;在研發端,自主開發智能體平臺“與光AI”,將鏡頭語言、剪輯邏輯等專業知識植入系統,新手經過培訓也能產出“平均分以上”的視頻。
“AI打開的不僅是成本與效率的空間,更是內容創新的無限可能。”在陳發靈看來,“AI對影視產業的賦能,已經進入工具應用走向流程重構的階段,未來幾年內容行業的生產方式會迎來一波新的變革浪潮。”